金融科技已成为银行以及证券行业重点战略,近年来大型银行以及证券公司在科技方面密集投入资金,积极吸纳人才,目前科技赋能效应已经初步展现,但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差距仍存。展望未来,战略定力、科技深度和业务融合能力是国内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发展中须突破的三大关键点。
国有银行大力投资金融科技,金额及占比均相当可观。工商银行(260 亿)、建设银 行(236 亿)以及农业银行(205 亿)投入均超过 200 亿元;交通银行投资金额虽不足百 亿,亦保持高强度支出,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为国有大行中最高(3.25%)。
股份制银行稍显分化,科技强行表现突出。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存在一定分化, 科技强行数额占比双高。数额方面,招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达到 133 亿元,远高于其他股 份制银行。占比方面,招商银行以及平安银行科技投入占比均超过公司营收的 4%,平安 银行/招商银行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高达 4.36%/4.01%,支出强度在大型商业银行中表现突出。
城农商行积极布局金融科技,支出强度普遍较高。部分城农商行披露了 2021 年的金 融科技投入,虽然投资数额较小,但占营收比重较高,普遍高于营收的 3%,其中长沙银 行高达 4.4%。反映这部分城农商行积极提升科技实力,跟进大行的数字化转型趋势。
科技大行引领数字化转型趋势。2021 年前五大银行(按科技投入金额)投入总额达 到 1020 亿元,较 2019 年大幅增长 50%。根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2020 年银行业金融科 技投入总额 2078 亿元,同比增长 20%,而同期前五大银行投入 928 亿元,同比增长 37%, 占比约 45%,大行科技投入占据主要地位且近年来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增速,是推动银行业 科技升级和数字转型的核心力量。
科技强行延续多年高强度投入。大型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以及平安银行是仅有的两 家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 4%的科技强行,也是较早开启金融科技探索的先行者。近五 年两家银行的科技投入强度快速提升后维持高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近五年金融科技投入 CAGR 分别为 29%/51%,两家公司近两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均维持在 4%以上。
国际大行高强度投资,反映提升空间广阔。选取 4 家大型国际银行:摩根大通、花旗 银行、美国银行以及富国银行。2021 年科技费用占营收比重均超过 4%,领先者如摩根大 通/花旗银行甚至达到 8%以上,金额分别均达到 99 亿/78 亿美元,亦远高于国内大行。(注:国际大行未直接披露科技投资金额,选取非利息费用下科技类费用支出作为科 技投入的衡量指标。)考虑口径因素差距可能更大,例如 2021 年摩根大通科技主管 Feinsmith 在官网表示科技投资额达到 120 亿美元并维持 5 万名科技专家团队,而 2021 年年报中科技费用为 99 亿美元,说明公司处于持续增加投资的阶段。国内大行科技投入 预计将追求更高强度,以追赶国际领先同业。
梳理年报过程中发现各家银行科技类人才披露口径稍有出入,这里将金融科技/信息科 技/研发人才等与银行科技相关的人才分类作为科技类人才统计。此外,部分银行科技人才 包含外包人员,因此占全行比例会显著高于可比公司。国有大行科技团队庞大,占比稍显分化。2021 年,工商银行科技类员工达 3.5 万人, 占全行比重达到 8.06%,数量以及占比均为国有银行中最高。部分公司仍处于迅速推进数 字化阶段,科技人才队伍占比后续有望持续提升。
股份行科技人才占比高,迅速推进人员结构调整。股份制银行科技人才占全行比重均 高于 5%,反映股份制银行大力推进科技化转型,人员结构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城农商行亦积极扩编科技团队,提升金融科技能力。2021 年,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601229) 科技人才占全行比重均超过 7%,沪农商行601825)作为大型农商行,科技人才占比亦超过 5%,反 映头部城农商行积极布局金融科技。
国际大行科技类人才占比亦领先国内同业,科技队伍有望持续扩编。摩根大通以及花 旗银行科技人员分别达到 5 万/7 万左右,分别占公司全体员工总数的 18%/31%左右,数 据来自于公司官网管理层对于科技/人才的谈话。无论是员工数还是占比均高于国内大型商 业银行,说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以及高素质队伍打造还需要大量投入。
手机银行触达海量客群,银行实现服务移动化 手机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提供服务的主要渠道,大型银行在多年的高投入之后基本实 现了手机银行的高渗透率,此处采用手机银行客户/零售客户总数作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衡 量指标。亿级客群开通手机银行,国有大行移动化进展顺利。国有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均超过 2 亿人,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接近 4.7 亿人,实现了对 67%零售客户的渗透。渗透率基 本都达到了五成以上,其中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渗透率高达 72%,反映国有大行手机银行 APP 建设卓有成效。
股份制银行渗透率分化,部分银行基本完成全覆盖。招商银行以及平安银行是股份制 银行仅有的两家手机银行客户数突破 1 亿人的股份制银行,2021 年分别达到 1.7 亿/1.3 亿 人,渗透率分别为 98%/114%,平安银行口袋银行 APP 不仅包含银行客户,还包含部分集团内其他公司业务人员以及客户开设的账户,因此渗透率超过 100%。招商银行/平安银 行作为长期高投入的科技强行,在手机银行渗透率方面领先同业,反映前期科技投入取得 初步成果。
城农商行渗透率有待提升,科技投入转化成果值得期待。城农商行手机银行客户数以 及渗透率均低于大型银行,推测是城农商行发力金融科技较晚的缘故。同时,中小型银行 具备灵活优势,有望迅速推进落实数字化转型,跟进大行金融科技布局。
银行业亦关注手机银行活跃用户数量,月活跃客户(MAU)数量是一个反映手机银行 客户质量的重要指标,此处采用月活用户/手机银行客户数衡量线上客户质量。国有/股份制/城农商行月活占比相当,手机银行客户质量差异较小。银行业月活用户 占手机银行用户总数的比重基本均高于 30%,科技强行如招商银行达到 38%,仅有部分 银行低于 30%,反映目前行业内手机银行用户质量差异较小,推测后续手机银行将探索更 多应用场景,以提高用户活跃度挖掘存量客户价值。
智能风控识别欺诈,预警信用风险。年报中智能风控/数字化风控被频频提及,部分银 行披露应用案例。目前智能风控在识别欺诈、预警信贷以及债券信用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并且展现出强大的能力。1)反欺诈系统监测海量交易,有力堵截欺诈攻击。系统基 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高速监测银行客户的海量交易数据,及时发现并且 堵截欺诈交易。例如平安银行的 SAFE 智能反欺诈系统的大数据引擎,能对每天千万级金 融交易实现毫秒内极速响应。每笔交易的决策控制在 50 毫秒以内,高强度监控下客户正常 使用无感知。2)准确预警信用风险,全流程防范债券/信贷违约。信用预警系统准确率高, 对于债券和贷款违约进行高效的风险提示,招商银行构建了对公/债券预警平台,2021 年 预警准确率分别达到 76%/86%。平安集团的欧拉债券违约预警平台准确率自 2018 年投运 以来高达 93%,预警时间较传统机构平均提前 4 个月以上。
大行普及流程自动化/字符识别技术,解放重复劳动减少操作失误。1)流程自动化机 器人(RoboticProcessAutomatic,简称 RPA)用软件自动化方式实现原人工操作计算机 完成的业务:主要应用于规则明确、高度重复的任务,可以无休止且准确地执行。应用领 域如纸质文件录入、证件票据验证、从电子邮件和文档中提取数据等。2)字符识别技术 (Optical/IntelligentCharacterRecognition,简称 OCR/ICR),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大量快速 的文字/数字/图像识别读取,应用于证件识别、外汇业务审核、基本信息填写和审核等领 域。两项技术均具有针对性,帮助银行员工处理了大量的核查验证和数据填写等任务,有 效节省工时;并且机器在规则明确的任务中具备更高的准确性,亦有效降低了操作失误的 风险。(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上线财富管理开放平台,助力财富管理业务升级。1)“招财号”财富开放平台,于 2021 年 7 月份开始上线,旨在向优质资管合作机构开放基于招商银行 App 的各项运营能 力。共建生态、共同经营,从而提升招行理财客户的投资体验及资产规模,比如数据开放 是“招财号”的基础能力之一,招行会与合作机构共享脱敏后的数据信息,资管机构可以 根据招行提供的客户画等数据自主制定营销内容以及产品推介。2)平台化运作进展良好:截至 2021 年底,已经引入 87 家资管机构,APP 内此板块月活跃客户数 209.74 万户。
打造随身银行,以科技促进获客。融合 AI 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打造“AI+T+Offline” (AI 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智能化的服务矩阵。1)打造人机协同服务模式:推动口 袋银行 APP 等 AI 化平台、专业化的远程团队、零售新门店三大服务渠道的无缝衔接与融 合。用户可在口袋银行 APP 预约开户,线下网点领取借记卡,过程中存在疑问可以随时 点击右上角的客服按键,呼叫 AI 客服小安进行快速解答,亦可通过企业微信添加远程人工 客服,进行各类业务问题的详细解答。2021 年末,“AI+T+Offline”模式已上线 个应用场景,全年服务客户超 3,100 万户。2)对基础客群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凭借 AI+T+Offline 的组合,平安银行将优质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广至长尾客群,使得万元户的增 速迅速提升。2021 年末,平安大众万元层级客户较上年末增长 19.0%,增速为上年的 1.3 倍;大众富裕层级客户较上年末增长 22.2%,增速为上年的 1.6 倍。
银行数字化转型挑战 科技助力业务深度仍待提升。目前主要银行均在战略规划层面重点强调金融科技,亦 投入资金更新软硬件设备,在提升金融效率方面改善显著。展望未来,需要从全面业务视 角来加速科技引用,包括数据挖掘、模型设计、切入场景、创设产品等,以提升科技助力 银行业务的深度。中小银行科技能力有待提升。近期银保监会发布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及信息科技 外包风险的监管办法,均提及外包服务的集中度管理,并要求金融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 影响的关键平台、关键组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外部依赖, 避免单一依赖。目前,大型银行具备规模效应和充足资金,自主研发可行性有保障,中小 银行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数字人民币带动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和客群扩张。数字人民币目前由 9 家运营机构银行 为钱包客户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包括四大行、邮储银行601658)、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微 众银行(微信支付)以及网商银行(支付宝),其他商业银行的亦可以与运营商银行达成 合作关系,其银行卡用户可以选择一家运营商银行作为数币兑换等服务的提供商,而无需 开通运营商银行的账户。2020 年 4 月启动测试以来,数字人民币已经初步运行超过两年, 经历多轮试点扩容,目前试点城市已经累计达 23 个,期间运营机构银行着力完善数字人 民币生态体系,涉及场景包括公用事业、餐饮服务、交通出行、零售商超、证券及政府服 务等领域,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超过 808.51 万个,开通的个 人钱包 2.61 亿个,交易额突破 875.65 亿元。同时,运营机构银行亦积极探索数字货币独 特的可编程性应用落地,比如交通银行为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创新设计研发母子钱包、智能 合约等创新服务模式,在现金管理、客票销售、货邮结算、机场收费四大民航服务领域构 建完整数币生态。
科技助力用户获取和业务增长。C 端用户在用户获取端——手机 APP、场景端加速投 入和创新,突破传统模式拓展用户边界,并且在产品设计端强化数据挖掘,通过用户分析 创设产品,提升银行服务客户能力。B 端用户追随产业数字化,一方面强化企业客户金融 服务深度,另一方面借用科技能力满足企业贸易、结算、融资等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例如 供应链金融领域,目前银行已经积极落地物联网等技术,对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 /个体经营单位进行货物追踪以及资产验真,以技术和数据实现大型产业链上小微企业以及 个体经营单位的增信。
银行业海量数据603138)盘活以及算法模型迭代,将构建起银行的数字护城河。银行业拥有亿 级客群以及高质量的行为数据(消费支付、工资收入、贸易结算等),是数字化时代最为 宝贵的资产。对客户大数据进行盘活并升级迭代算法模型,将成为向客户提供定制化和差 异化服务的切入点,广泛应用于精准营销、智能风控、贷款定价等领域。数据以及算法具 备领先优势的银行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体验,并且有效节约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打 造自身数字护城河。
总体情况:近五年投入保持高速增长,IT 从业人员占比达 6.2%。2016-2020 年,证 券行业信息技术投入从 104 亿增长至 24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3%。根据上市券商 2021 年报披露情况估算,2021 年证券行业信息技术投入规模有望达到 281 亿元。支出结 构方面,软件投入占比增长相对明显,占总支出的比重由 18%上升至 21%,反映了证券 公司以对外业务平台和内部运营系统为突破口,在持续改善用户体验、增强服务能力和提 升运营效率方面进行了努力。
人力层面,证券行业 IT 员工规模(非外包)由 2016 年的 1.20 万人提升至 2020 年的 1.74 万人,占总从业人员(不含经纪人)的比重由 5.0%提升至 6.2%。结构方面,从业 IT 人员持续向总部业务和前台业务聚集。2018-2020 年,经纪业务 IT 员工占比由 47.5%下 降至 44.7%。证券行业持续在总部层面聚拢人力资源,力求推动自身 IT 团队由传统的营 业部设备维护模式向金融科技研发模式转型。总部层面,前台业务 IT 员工占总 IT 员工的 比重由 2018 年的 41.3%提升至 2020 年的 45.4%。其中,投资业务和融资业务 IT 人员增 长最为迅猛,分别同比增长 106%和 74%,重资本业务和机构服务可能成为金融科技突破 的重点方向。
业内对比:华泰及中金 IT 投入领跑行业。投入方面,华泰证券 2021 年信息技术投入 金额达 22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5.88%,投入规模及营收占比均在头部券商中保持 领先。以涨乐财富通和聊 TA 平台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生态已现雏形。中金公司601995)坚持 IT 先行, 在“双基六柱”战略中将 IT 作为支撑业务发展的核心基础之一,信息技术投入规模迅速扩 张。2021 年,中金信息技术投入 13.46 亿元,同比增长 110%,增速在头部券商中居首;IT 投入占营收比重由 2.7%提升至 4.5%。
人员层面,2021 年华泰证券团队信息化转型高速推进,其信息技术员工人数达 3169 人,同比增加 2045 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达 22%。明显超出其他头部券商千人左右的团 队规模。中金公司 2021 年 IT 队伍人员达 875 人,同比增长 113%。组织层面,中金公司 持续推动联邦制与部落制改革,将 IT 人员布局于前台部门和业务团队,探索 IT 人员赋能 一线业务的新模式。展望未来,华泰证券和中金公司能否构建行业领先的互联网生态和金 融科技服务能力,在流量端和收入端将金融科技投入变现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总体情况:国际一流券商保持长期高投入,2018 年后 IT 投入高速增长。国际一流投 行长期高度重视金融科技投入,支出占比相对稳定,支出规模领先优势明显。2010 年以 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信息技术投入规模长期保持在 100 亿和 50 亿元以上,占营收的比 重保持在 5.5%和 2.5%左右。2020 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信息技术支出合计 249 亿人民 币,为我国证券行业信息技术总支出的 1.04 倍。2018 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新兴技术的应用,国际一流券商通过外延并购和系统自研等方式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布局, 信息技术投入增速明显提升,年均复合增长率由 2%(2010-2017)提升至 14%(2018-2021)。
国际对比:头部券商信息技术投入约为国际一流券商 11%。国际一流券商的收入利润 规模约为中资头部券商的 5 倍,但信息技术投入可达中资头部券商 10 倍。2021 年,摩根 士丹利和高盛的 IT 投入分别为 198 亿和 100 亿人民币,而中资十大券商除华泰证券投入 22 亿元外,其他券商的平均投入均在 12 亿元左右。员工层面,国际一流券商的 IT 员工人 数普遍在 1-2 万人,IT 员工占总员工比重约为 20-30%,中资十大券商平均 IT 员工人数 1200 人,IT 员工占总员工比重不到 10%。国际一流券商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强势布局,有 望在行业中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增大国内头部券商追赶难度。(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客户的揽新、促活以及深度业务开发是金融科技服务零售业务的重点。具备生态功能 的完整金融服务体系是达成上述目标,构筑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内金融机构应着力 于以直观便捷的服务与人性化的交互体验吸引新客户,以优质社区内容和活跃社交体系维 持老用户活跃度,以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开发客户潜在业务需求,构建全面完善的业务生 态。
富途证券:平台化业务模式链接六方主体,服务两大客群。富途将业务模式总结为“蚂 蚁图”,“蚂蚁”的头尾分别对应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富途为个人客户提供经纪、两融、 财富管理、数据和社交服务;为企业客户提供 ESOP 服务和投资者公共关系服务。平台生 态的关键是通过六个触角将分析师、投资者、媒体、意见领袖、用户和上市公司连接起来, 打造了经纪业务全场景生态,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用户和意见领袖”的连接,这是传 统证券服务鲜有的模式。
华泰证券:构建“涨乐财富通”与“聊 TA”的双平台联动发展体系。华泰证券以“涨 乐财富通”整合客户服务,以“聊 TA”整合客户经理支持,通过双平台协同形成业务闭环, 不断增强平台赋能客户与投资顾问的能力,提升客户粘性和平台活跃度。截至 2021 年末, 涨乐财富通月活达 1101.81 万,位居证券公司自营 APP 第一名。聊 TA 平台未来可能向全 行业投顾推广,在投顾领域构建贝壳 APP 商业模式。
相较于零售客户,机构客户交易标的更为多元,交易需求更为复杂,对券商服务的多 样性要求较为强烈。同时,由于机构资金风险偏好与交易目的的不同,交易定制化需求突 出。因此,机构业务金融科技的布局重点应着眼于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推动跨业务线多品 类服务协同,完善对于各类细分客户覆盖,实现机构客户深层次开发。
中泰证券600918):以定制服务突破量化私募客群。中泰证券自主研发的 XTP 系统可充分满 足机构客户极速交易、算法交易、策略实现等共性或个性需求,依托缪斯智能算法推荐系 统等标志性服务,在私募及量化服务领域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力。2021 年,XTP 系统服 务交易量突破 9 万亿元。根据中泰证券披露,2021 年中泰证券机构交易占比已达 45%。截至 2021 年末,XTP 系统服务机构交易客户 1603 户,存量资产规模 711.67 亿元。展望 未来,中泰证券计划充分利用 XTP 系统先发优势,加大 PB 业务开拓力度,强化业务协同, 以机构投顾、FOF 业务为抓手,推动机构业务实现更大突破。
华泰证券:以专业服务开拓新兴融券市场。2020 年,华泰证券推出融券通平台,力 图改变传统粗放业务生态,以标准化、信息化手段布局处于高速发展期的融券市场。通过 智能撮合、券池管理、AI 定价、算法拟合、因子预测、风险监控等六大核心功能,打通券 商、机构投资者、个人的券源的边界,构建场内外、境内外融券一体化平台,解决制约融 券市场发展的供需匹配问题。截至 2021 年末,华泰证券融券通业务规模突破 300 亿元, 较 2019 年末融券通业务推出前增长 1105%;覆盖用户数超过 10000 家。持续聚焦专业机构客户群体,力求实现平台功能与潜在目标客 群的最优匹配。
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多数券商已经意识到科技赋能、智慧运营以及流程再造 的必要性,但是系统孤岛林立、数据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配套机制不健全这些 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认为证券公司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有三方面亟待加强:
1)强化金融科技转型的战略定力。信息技术能力建设的周期长,呈现前期高投入, 后期高收益的特征,数字化转型的落地需要长期的战略眼光,需要稳定的管理层任期,需 要强大的战略定力支撑,进而围绕战略目标去完善机制、聚拢人才和优化组织架构。技术 响应业务快,业务响应市场就快,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多数券商已经意识到科 技赋能、智慧运营以及流程再造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战略性的规划以及执行力,上述 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2)加强金融科技与业务的融合。目前,中资券商的信息技术部门在公司内部主要扮 演运营保障角色,尚未成为面向客户的生产力。证券公司是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机构最核 心的竞争力为聚拢资源的能力,而且科技恰恰可以成为聚拢资源的方式。高盛 Marquee 和 JP 摩根 Athena 等交易平台尝试通过科技能力建立起机构投资的生态圈,让科技成为证 券公司客户引流和需求挖掘的生产力。
3)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协同。当前中资券商的金融科技 改革主要集中线上化,数字化方面的突破仍较为不足。而金融科技赋能推动业务协同的前 提是数字化。业务协同须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推动,如不打通业务线之间的数据孤岛,便无 法把握客户的综合需求。因此国内券商金融科技后续改革应以数字化改革为中心,推动跨 业务线系统打通,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推动金融科技变现。
1)推动数据治理,打造强力中台,落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性工作。2020 年,证券行业 在数据治理层面支出 1.78 亿元,占证券公司 IT 费用类支出的 0.99%;75 家开展数据治理 工作的证券公司中,46 家投入规模在 200 万元以下,占比 61.33%,对于数据治理的重视 程度仍较为有限。标准化、系统化的底层数据是推行数字化战略改革的前提。而有效的数 据治理是实现存量数据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必要工作。为推动公司多业务协同,实现以客户 为中心的高质量服务,证券行业尤其是头部券商应加强对于数据治理的重视,以此为先行 点,形成强有力的数据中台,完善对于客户需求的深度了解与全面开发。
2)完善前沿金融科技布局,以硬科技构筑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新兴金融科技领域中,国内券商布局较为广泛,但深度存在不足。根据 2020 年中国证券 业协会调研,105 家证券公司中分别有 67、83、28 和 81 家完成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 区块链和云计算领域的布局。但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应用来自于直接外购,注重短期内快速 使用,自主研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领域的占比仅为 24%、46%和 10%。此类 发展模式增大了未来深度开发与跨业务协同的难度,不利于金融科技能力的长期发展。证 券行业应积极整合行业资源,以构建长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速推动前沿金融科技发展。
3)丰富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加强机构客户和重资本业务服务。目前国内证券行业金 融科技应用及人员布局主要集中于经纪业务,对于重资本业务和机构客户的服务相对欠缺。在金融科技应用初期,经纪业务以其系统独立性强、受众面广、变现速度快、定制化要求 低的特点,值得较多资源投入。但长期来看,高盛 Marquee 和 JP 摩根 Athena 等机构服 务平台,对于推动券商打开海外机构业务市场,获取全球优质客户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借助管会教育互联网创新模式,推出的“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认证项目”,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金融科技“人才技能认证”、 “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价值生态”体系为根本原则,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实用性、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并与各合作伙伴一起共创、共赢、共享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化特点的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产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认证体系。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