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正式来临前,两份出版行业的“联合声明”引爆了关于图书低价销售的讨论。
京沪两地共计56家出版单位在联合声明中表述,不会参与某电商平台提出的618促销活动方案。该方案要求,各社全品种图书以2-3折价保政策参与618期间累计8天的促销活动。
至此,出版社与渠道积累多年的矛盾终于以一种刚烈的方式爆发。联合目前已发酵数日,涉事平台方暂未对此作出回应。
引发出版单位联合的是大促提出“2-3折”,这已经逼近甚至击穿图书生产的成本线。
一位做过策划、图书编辑的业内人士告诉蓝鲸记者,图书的利润基本公开透明。一般印刷纸张成本占到定价的10-20%,编辑管理成本10%左右(包含仓储物流等费用),作者稿费大概10-20%。如果是外版书,成本会更高。若以大促2-3折结算,出版社做的就是亏本买卖。
前述从业人员补充称,该电商平台之前基本是4、5折进货,尾货、旧书、批量垃圾书才是2至3折。因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促销方案中的“全品类参与”可能是引发联合的关键因素。以往出版社可以自己选报参加活动的图书,而不是全部图书必须参加。受访出版社人员透露,“一般情况下,新书、教材、成本高的书是不参加活动的,出版社内部会根据自身情况做筛选。”
实际上早在2013年,就曾有过8家出版社联社电商平台“逆价倾销图书”。十年过去印刷,图书大促的折扣底线折。还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某直播平台的拿货价甚至低至1.5折,有时候一本书的毛利仅有几毛钱。“这个结算价甚至不能覆盖印刷成本,我感觉都是在给印厂和纸厂打工。”
一位出版社从业人员坦言,面对头部电商平台,出版社选择相对有限,退出大促可能已经是出版社能做出的最大动作。“出版社不可能直接放弃这个渠道,但电商大促其实并不能真正带来实质性的销量增长。”
一方面,线上图书销售基本已经实现了5-6折的常态化折扣;另一方面,平台电商的流量优势正被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强势挤压。《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平台电商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渠道,码洋比重为41.46%,但同比下滑3.68%。相比之下,2023年短视频电商依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70.1%,成为带动整体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开卷数据显示,2022年平台电商图书销售最低折扣达56%,而短视频电商图书销售最低折扣仅有42%——书商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动辄九块九包邮、一元抢书等骨折活动,显然已经颠覆图书的价格体系和消费者的价格认知。
2021年9月,图书博主刘媛媛举办的一元专场图书直播,在16个小时里创造了近8000万的GMV。从业者普遍认为,这无疑是对图书行业的背刺和绞杀。去年年底,东方甄选的1元卖书活动也曾引发广泛争议。受访业内人士直言,“某甄选说谷贱伤农,怎么低价卖书的时候就不说了?”
有业内人士告诉蓝鲸记者,一方面是因为短视频平台流量大,出版机构饮鸩止渴;另一方面,出版机构确实需要消化库存。一些单位有书号指标,“做那么多书不能砸在库里吧。”
有意思的是,出版方联合发酵后,舆论并未呈现一边倒。有观点同情出版社利润微薄;也有读者认为把图书价格打下来的电商平台,才是和消费者站在一边的。低价售书情境下,读者真的获利了吗?
低价销售会逼迫出版社提高图书定价,电商平台就会进一步在高定价的基础上降低折扣——这显然是一个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微薄的利润空间下,出版社只能削减成本,图书品质就会随之下滑。低价和折扣只是暂时的,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长久来看真正受损的还是消费者。
多位图书编辑提出,新书的试错成本往往更大,所以大家出于成本考虑更爱卖旧书。很多出版机构现在基本不做原创小说、不给新锐作家投资,不是不想,而是没钱。
行业利润有限的话,从业人员的收入待遇和获得感同样是打折的。有入行十几年的出版人士直言,“图书行业的准入门槛很高,但职业性价比低到尘埃。我刚入行那会儿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行业现在留不住人。”
此番联合风波发酵后,不少业内人提及“图书价格保护机制”。目前,德国、法国、西班牙等13个欧洲国家以及墨西哥、阿根廷、日本实行的都是图书定价制度,即上市的新书在一定时间内只能以固定的价格或非常有限的折扣(通常为5%-20%)卖给消费者。
早在2010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三家协会曾联合发布《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规定“新书出版1年以内必须按标价销售,网店销售新书不能低于85折”。但目前我国对这一制度尚未形成专门法律。
业内人士分析称,其间阻力可能在于图书本质上还是商品属性,设置价格保护有违市场经济原则。出版社联合的相关讨论目前仍在继续,从业人士一面认为风波很难引发真正的改变,但同时殷切地期盼着一场转机,“很期待平台会做出怎样的反应。”